暴雨核酸记

· 1470字 · 3分钟

时间还是如此不留情面,甚至于说是突然发现今年已经过了大半。近几日恰逢五月的雨天,没打过招呼的样子,愤怒的雨倾泄在干渴的土地。

上次这么大雨是什么时候?貌似是去年端午或五一,从福建开车回深圳,那天晚饭后也是暴戾的雨点,电闪雷鸣。

昨晚冒雨去做核酸,要再不去捅下喉咙的话,就超过七十二小时的范围了。可能是因为疫情向好,也可能是暴雨的缘故,好几处检测点都被撤掉了,蓝色的帐篷消失,围栏被移走,只留下地上粘连着的“保持一米距离”贴纸。我原本打算做完核酸再去附近吃饭,然而人们仿佛并不怎么饿,队伍看不到尾端,还有人在不断加入。“还是先吃饭吧”,我心里这么打算。

晚饭在一家夫妻店吃的,店打理的很卫生,附近学校学生很多也在这家吃。我去的时候还有最后一份烧鱼,北方的做法,先炸再用酱烧,鱼的外皮炖的酥烂,肉却是嫩滑的,酱汁和挑去刺的鱼肉,连着本地的粘米一起搅拌入口,甚是美味。

饭后雨势渐长,核酸队伍开起了伞花,人确实比之前少了些。我随着人流跟上队伍,前面是一位顺丰小哥,后面是个光头大哥。队伍将近两百米,因为有伞的间隔,实际人数不算特别多,按照经验,估摸着要排个二十分钟。雨声嘈杂,无心听歌,我望向马路另外一侧。对面是成排的写字楼,高楼下是好几间餐饮店,其中一家名为某某麻辣烫,是本地外卖排行榜上有名的店。有人总结过所谓的“点外卖防坑指南”,其中之一就是首选实体店,这家店正符合,据说已经开了七八年,店里坐满了客人,正是下班时间。广东人给平民饭店的最高评价就是“抵食”, 他们家显然是做到了,份量比别处大,味道也正宗,老板是重庆人。几分钟的时间,我就目睹了五份麻辣烫的生命终结。

不禁想,疫情当下,餐饮业不是都过的挺不好的吗?各种数据显示餐饮门店数量下滑,翻台率屡创新低之类云云,但又转念,真的可以把症结都归到疫情上吗?如果消费需求在,那一样可以选择外卖配送啊?理性分析又告诉自己,外出吃饭往往不是单独前往,而是和朋友或者亲戚在一起,这就又涉及到消费场景的概念。这个消费场景,是建立在社交的需求之下的。所以,自下而上的影响结果是,没有消费场景,影响了社交需求。于是作为更高需求场景的商场餐饮和消费者渐行渐远,满足日常吃喝的街头餐饮仍然火热,这是基础需求,纵是万般辛苦,人也不能不吃不喝,毕竟不是机器,可以没有饕餮盛宴,不能没了一日三餐。

这几年,消费降级貌似成了年轻社会的主旋律,经济不景气,媒体也在贩卖焦虑,内卷,躺平,博主们用自己的概念引导一群拥趸。年轻人,是丛生的韭菜,是嵌入机器的齿轮还是自省的新一代?目前我是略为悲观的,一些朋友辞职几月还没找到工作,还有些公司已经开始拖欠工资了,钱是这个社会的硬通货,这个道理,是那些为吃饭发愁的人才会深刻体会的。一个疫情不可能导致如此多的问题,它必然是多种因素的结果,也许是人口代际更迭,贸易战,产业链转移,或是xxx和xxx。像叠罗汉一样,疫情,成了最后一棵稻草。那么,如何解决?当然,这不是我该考虑的问题。我们确实是虚浮地活在表象的世界之上,这个世界如此无聊,肤浅,还给你重重压力,你要和不喜欢的人打交代,你喜欢的人往往不喜欢你,你可以清楚的记得明天上班要做什么,却很难想起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人们是在被动的生活,却不是自我的存在。所以,被逼到没有退路的人,也许可以想想,往左走或者往右走,路不应该只在前后。

核酸时间比我预估的还要快,不到二十分钟就轮到我了,雨越来越大,好像瀑布是在天上,路边淌起了小溪,城市没来得及把水排出去,但希望那些堵着的人,能早日把水给排出去。

(以后还是手写,一边想一边打字总觉得思维是断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