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世界

· 1535字 · 4分钟

最近看了几本书,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和《贪婪的多巴胺》,书里面的很多观点恰巧可以对应在一起,在哲学和科学的层面理解一些现实中的问题。

以往所有的哲学家都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灵魂,人的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幸福。然而叔本华不这么看。他的观点是:人类的本质是意欲(有的翻译成意志),意欲是无意识的存在,意欲催使人类做各种所需之事,诸如吃饭,睡觉,运动,做爱,几乎所有能被感知到的行为,背后都是为了生存——也就是作为个体的“生存意欲”,当然这也只是人类种属意欲的实现手段而已。这些形而上学的理论,在《贪婪的多巴胺》里,我看到了一些现代的科学依据。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举个例子:今天你去上班的时候,发现楼下新开了家饺子店,你很爱吃饺子,年过完之后都还没吃上一回。于是你打算晚餐就在这边解决,甚至已经想好要点什么馅儿了。。。今天的工作仿佛不太顺利,上司老是挑你的刺,但是你并不生气,因为晚上能吃上爱吃的饺子,和这种人置气完全没有必要。这个例子中,当你萌发了晚上吃饺子的想法时,多巴胺就在发挥它的作用:它是预期分子,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在你被上司挑刺的时候,另外一种被称作“当下分子”的神经递质也在起作用,它是对当下的一种应激反应。彼时它让你产生对上司厌烦的情绪,当下分子和多巴胺是互相对立的两种分子,在这个例子中,多巴胺占据上风。通俗的讲,对于晚餐的期望弱化了当下的不满。

我们的例子还在继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终于如愿吃上了饺子,食材新鲜,皮薄肉厚,你大快朵颐。你摸着圆滚滚的肚子,忽然就陷入一阵空虚,回想今天上司的丑恶嘴脸,怒气难消,又想到自己为了一顿饭就能原谅别人的过错以及饺子并不便宜的价格,不禁难过。没错,此刻多巴胺作用已经消退,当下分子在施展威力。当未来变成现在(尤其是这个未来已经是在你之前的预期之中的时候),多巴胺也就成了过去,它不能长久的让你保持兴奋。

下面是真实的例子,生活中,你只花几秒钟的时间在一个手机画面上,不关注任何概念,任何个性或任何问题。短小而肤浅的文章或者视频在繁杂的内容中脱颖而出,因为它是突出的,它带来了多巴胺的快速释放并吸引注意力。因此,人们会点击十几个挑逗性的标题,点开短视频,而略过那些深度报道和长视频(当然也有个案,比如电视剧,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倍速播放)。因为消化这些内容要付出努力,可比不上多巴胺冲击带来的轻松愉悦。理性可能会阻止这种倾向,但它总是被新奇之事、光鲜之物的潮流所吞没,而这些东西正是在互联网中流通的货币。

叔本华认为,意欲使人们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快乐只是逃离两个极端之后的短暂感觉,它毕竟只是短暂的,之后便又是痛苦和无聊。这跟多巴胺的预期作用恰好吻合,这种预期快感具有成瘾性,短视频可以刷了再刷,游戏可以玩了再玩,但是,朋友,我们的现实生活呢? 当未来变成了现在,当晚餐已经下肚,或者爱人已被你拥入怀中,会发生什么?兴奋、热情和充满精力的感觉消散了,多巴胺停止工作。它不会处理现实世界,只处理想象中未来的可能性。这让很多人感到失望。他们过于依附多巴胺的刺激,让自己逃离了现在,躲在自己想象的舒适世界里。“明天我们做什么?”他们一边咀嚼食物一边问自己,却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也曾热切期待着这顿饭,但现在却对它视而不见。满怀希望的旅途要比到达目的地更快乐,这是多巴胺爱好者的座右铭。

我们应该怎么做?关注现实,关注你此刻所做的事情,关注你周围的环境,可以使进入你大脑的信息流最大化。调用你的大脑,享受思维的乐趣,学习,运动,创作,通过向外转移关注焦点来激发神经系统,会使感觉体验更加强烈。此刻,多巴胺和当下分子就联手工作了,这很难,这也是叔本华所说另一个层面的快乐——意即摆脱意欲的乐趣。